首页 >> 资讯 >>互联网 >> 防“微”杜“变” 脉络学说为微血管病变防治提供新途径
详细内容

防“微”杜“变” 脉络学说为微血管病变防治提供新途径

时间:2024-02-29     【转载】

        “治疗微血管病变一直是国际医学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脉络学说在中医学术理论上作出了重大的创新。”

  传承、开放、创新、融合。2月24日,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石家庄市举行。张伯礼、樊代明、刘德培、张运、吴以岭等近20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海内外10万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大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在题为《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应用》的学术报告中分享了“脉络学说指导脉络-血管系统疾病防治”所取得的系列成果,为心脑血管病防治找到突破口。

防“微”杜“变” 脉络学说为微血管病变防治提供新途径

吴以岭院士作《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创新转化》主题学术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全国每5例疾病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吴以岭院士介绍,中医的“脉”与西医的血管概念具有同一性,脉络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微血管、微循环。“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系列机制研究,全面深刻地阐明了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吴以岭院士团队溯源探流中医古籍,首次构建了对心脑血管病防治具有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的脉络学说,并提出其核心内容——营卫理论,揭示了脉络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

  “我们从2005年开始研究,3万多条研究数据揭示,‘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肾重大疾病共性机制,而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吴以岭院士介绍,研究数据显示,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心、脑、肾这些脏器细胞结构功能损伤的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通络干预使复杂网络关联节点趋于正常,在保护微血管方面较对照组优势更明显。

  中医药要真正走向国际,先要拿出过硬的疗效证据。由吴以岭院士团队及全国124家医院参与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797例临床循证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项循证医学研究解决了心血管领域国际医学难题。2023年10月,一篇通心络的研究论文在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出,这表明中医络病学理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国内,这项研究被评为2023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研究、中国心血管病学领域十大亮点。而且“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名列第一大类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的首位。

  吴以岭院士表示,脉络学说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再到走向国际,为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示范。目前,中医络病学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形成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

  张伯礼院士现场点评时表示,络病理论,特别是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微血管病的一个突破口,开辟了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微血管病的治疗新途径,贡献重大。


关注我们

帮助中心

在线链接

京公网安备 xxxxxxxxxxxxxx号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网站支持 | 管理登录
seo seo